都有瓜吃瓜网
首页 明星八卦影视综艺网红新闻动漫游戏热点关注

首页>影视综艺>《编号17》影评:奉俊昊如何用科幻揭示人类社会的复杂隐喻

《编号17》影评:奉俊昊如何用科幻揭示人类社会的复杂隐喻

2025-03-12 21:40:01  来源:影视综艺   阅读:()

在当今的电影世界中,奉俊昊的名字几乎与深刻而富有挑战性的叙事艺术划上等号。无论是《雪国列车》的阴郁氛围,还是《寄生虫》对社会阶级的犀利讽刺,奉俊昊总能巧妙地在银幕上构建出值得深思的隐喻。他的新作《编号17》(Mickey 17)是否延续了这一传统,抑或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今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科幻世界,还体会到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社会批判。

《编号17》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小说《米奇7号》,故事设定在地球早已不适合居住的未来。在这个故事里,主角米奇·巴恩斯(由罗伯特·帕丁森饰演)身为“消耗品”,被派往冰封星球尼福尔海姆,执行一次又一次的危险任务。在每次生命的终结后,他都会被复制重生,就像一颗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按照奉俊昊以往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期待影片展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严厉批判,但《编号17》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隐喻,呼唤我们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的“消耗品”设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非人化与替代化。米奇的无尽死亡与复生不仅是个体命运的不断循环,更是对劳动者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持续剥削的深刻反思。与其说我们能感同身受地跟随米奇的遭遇,倒不如说影片宽广的隐喻景观,让观众很难将注意力仅限于个体经历。

例如,影片中的殖民地希罗尼穆斯·马歇尔(马克·鲁法洛饰)在政治行为与形象塑造上,让人不禁联想到当代政治人物,尤其是特朗普。马歇尔因不甘于失败而利用科技资本,打造向外星移民的舰队,他的言行举止仿佛再现了特朗普式的个性和价值观。影片通过对马歇尔种族政策和殖民暴力的批判,呼应了历史上的殖民压迫,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显而易见的警示。

除此之外,《编号17》还触及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问题。米奇在政治权力的底层,被视为“可抛弃”的存在,象征着我们当下社会中被剥削与边缘化的群体。影片对米奇同事态度变化的描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底层劳动者的冷漠,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一面:一旦死亡成为日常,个体的价值感便岌岌可危。

更为深刻的是,《编号17》还引入了“科技资本主义”这一概念,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科技如何将工人从“工具”进化为“消耗品”。影片讽刺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效率与进步话语如何为残酷的资本剥削辩护。这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质疑,更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刻拷问。

在《编号17》中,复制与克隆所引发的哲学及存在主义思考同样令人深思。影片中的米奇17与米奇18的对峙,不仅是对“谁才是真正的米奇”的探讨,更是对身份和自我认知的质疑。面对科技对人性的冲击,影片让人思考:真正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当意识可以被转移,个体的存在又该如何定义?

此外,影片还涉及更多涉及今天社会的隐喻,包括女性主体性、文化保守主义、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等。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编号17》超越了一部单纯的科幻电影,成了一面全面反射当今社会的镜子。正因如此,当影片以好莱坞式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收尾时,许多观众反而会感到困惑与不解。

奉俊昊并非不明白“重点过多等于没有重点”的道理,而是故意在《编号17》中植入如此之多的现实隐喻。他所描绘的尼福尔海姆,宛如真实世界对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问题纷繁复杂、因果关系模糊不清,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与挑战。

总体而言,《编号17》并不仅是一部关于科技与人类存亡的科幻电影,它更以其丰富的隐喻与深刻的现实反思,揭示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正如观众在影片中所体验的那样,在这个冰冷而庞大的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着属于自己的意义。

相关推荐:

  《编号17》:反思现代人身份的科幻现实主义探索

  奉俊昊新片《编号17》角色名灵感来自热刺与阿森纳球员

  《编号17》:罗伯特·帕丁森如何在死亡与重生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