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瓜吃瓜网
首页 明星八卦影视综艺网红新闻动漫游戏热点关注

首页>影视综艺>《粗野派》获奥斯卡三项奖,虚构建筑师故事引发热议

《粗野派》获奥斯卡三项奖,虚构建筑师故事引发热议

2025-03-11 05:15:02  来源:影视综艺   阅读:()

近日,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落下帷幕,电影《粗野派》(The Brutalist)由于精湛的表现摘得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和最佳配乐三项大奖,成为本届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作。该片虚构了一位匈牙利犹太建筑师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在二战后移民美国的故事,现实与梦想交织,让观众在欣赏建筑美学的同时,也对资本与权力的博弈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影片的成功与引发的热议,不仅源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它所触及的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议题。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叙述中,导演巧妙地使用建筑作为隐喻的载体,承载着战后移民的身份困境、梦想与失败的种种情感。尽管影片在奥斯卡荣誉的加持下备受瞩目,但在建筑圈内,关于其对粗野主义(Brutalism)与建筑史的解读却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建筑师认为,电影对粗野派的理解存在误区,实际上忽略了这一建筑风格独特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潘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粗野派》是一部“伪传记”电影,虽然虚构了拉斯洛的生平,却在用建筑师的职业设定来探讨二战后移民的创伤和资本的压迫。这种设定与后现代建筑的拼贴特征相呼应,将多个著名建筑师和建筑风格混搭在一起。但潘玥指出,影片简化了建筑师真实的工作逻辑,导演和编剧对建筑学的认识显然不足。

到底现实中的建筑师是怎样的角色?相比影片中拉斯洛那种“孤胆英雄式”的悲壮,建筑师在现实中更像是“带着镣铐舞蹈”的职人,他们需要在预算、设计与规范之间找寻平衡。潘玥认为,电影化的戏剧性虽然引发共鸣,却在某种程度上错失了对建筑师职业更深层的诠释。

此外,潘玥还指出,《粗野派》中许多角色的设置与现实中的建筑师和项目之间存在模糊的界限。例如,拉斯洛的角色在其包豪斯的背景下,常常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匈牙利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他的移民经历、与资本对抗的故事与流行的建筑叙事相互交织。电影中对设计图书馆的描绘也让观众见证了资本对于建筑艺术的异化,这种情节的设置在反映现实中建筑师与资本对立关系的同时,也模糊了对建筑艺术真正价值的理解。

在影片的多重叙事中,犹太身份、移民问题等议题交织而成丰富的叙事层次。潘玥指出,虽然粗野主义的兴起与战后移民潮有细微联系,但它的内核是功能主义,而非直接与移民问题相连。影片用裸露混凝土作为隐喻,意在展示移民在社会中被剥离文化外壳的生存状态。

对于男主角拉斯洛对粗野派的理解,潘玥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浪漫化的倾向。他认为,现实中的粗野主义更倾向于材料的诚实性与功能理性,而非影片中所描绘的个体情感的宣泄。这种对建筑风格的误解,可能使得观众对于建筑师的历史与责任产生偏差。

此外,电影中出现的背景草图和建筑是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这一选择,也引发了对建筑创作本质的反思。潘玥认为,这表明了在建筑设计中,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无法替代建筑师对空间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建筑应回归对人的尊重与关怀,而非仅仅停留在形式拼贴上。

尽管许多建筑理论与实践被艺术化处理,但潘玥认为《粗野派》这样的影片对于建筑行业仍有其积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知,也有助于建筑师在社会上的角色再定义。电影中的过度浪漫化和简化解读可能导致对建筑师角色的误解,需对此保持警惕。

在这场关于建筑的故事中,《粗野派》不仅为观众展示了精彩的视觉盛宴,更引发了对建筑理论、身份、文化与社会的深刻反思。随着对建筑设计理解的深化,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尊重建筑叙事的影片,呈现出建筑不仅是艺术,更是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

相关推荐:

  布拉迪·科贝特:从艰辛中崛起的获奖导演与《粗野派》的成功之路

  《粗野派》:犹太移民与美国梦的建筑悲歌

  《粗野派》获奥斯卡三项奖,虚构建筑师故事引发热议

相关推荐
更多>>